财知道|迪安诊断年报:检测业务狂奔,诊断业务竞赛

榆木@36氪浙江·2021年04月15日 11:53
上市十年,营业收入增长22倍。

面对市场的关注、政策的支持、资本的看好,浙江本土科技企业早已站上国际舞台。在一年年的发展中,用拓展业务、研发软件、布局、转型等实力证明着自己。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疗等领域的科技上市企业交成绩单的时候,为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们”各显神通“的时候我们来看看年报里的变与不变。

2021年一季度,36氪浙江特别策划《财知道》系列报道,通过浙江科技上市企业2020财报,分析海康威视、大华、迪安诊断等十余家头部企业营收背后的“赚钱”逻辑,回顾2020年的缜密布局,看见2021的未来趋势。

本文是其中一篇。

4月9日,迪安诊断发布2020年度业绩报告。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.49亿元,同比增长25.98%;净利润10.70亿元,同比增长85.89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.03亿元,同比增长131.20%。

图/迪安诊断2020年度业绩报告

回顾历年财报,迪安诊断营业额增幅稳定,2015年起至今,平均增长率达到43.7%。

上市十年,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2倍,从2011年的4.8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6.49亿元,归母净利润除去2019年受子公司新疆元鼎商誉减值1.77亿元影响略有下滑外,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。

图/迪安诊断2010年-2020年营业收入统计

2020年受疫情影响,迪安诊断等第三方检测企业业务量大涨,补齐国内检测市场缺口。目前,迪安诊断与金域医学、艾迪康、达安基因已经成为我国独立医学检测服务市场的四大龙头企业,合计占约70%的市场份额。

2011年上市的迪安诊断,已经走过二十年,面对医疗领域格局的革新,又将有哪些新的布局考虑?

疫情催生第三方检测“竞速赛”

2020年伊始,疫情突然袭来,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压力带来巨大商机,谁先在药监局注册审批通过,谁就占领了市场的先机。

2020年2月,经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、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测试验证后,迪安诊断旗下杭州迪安、上海迪安、武汉迪安和合肥迪安4家实验室质评100%合格,成为首批获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认可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。

公司第一时间对外宣布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系列检测试剂盒,但检测试剂盒却迟迟未能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,一度让迪安股价跌幅明显,备受市场关注。

而距离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仅60小时后,第一批IVD企业就已经陆续研发出了试剂盒,在二级市场受到热捧,反观体外诊断业务和医学诊断服务业务营收占比98%以上的迪安诊断却错过了黄金研发期。

为缩小差距,迪安诊断发力后期核酸检测服务。7天时间建成了一座1200平方米、可日检测7万例的“雷迪”快速检测实验室。加上已有的PCR实验室,杭州总部实验室核酸检测产能将达到每日10万例,成为全国核酸检测单体产能最大的实验室。

截至目前,迪安诊断已完成近5000万人份的核酸检测量,约占全国检测总量的十分之一。

而此前,受实验室大规模扩展影响,迪安诊断在2016至2019年的净利润并不高,前期ICL实验室也大多处于亏损状态。

直至今年核酸检测业务量激增,集中盈利期才到来。据财报数据显示,2020年迪安诊断38家ICL实验室,13家扭亏,累计34家盈利,诊断业务总收入50.82亿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61.99%。

潮水退去,竞争加剧

核酸检测虽然是个毛利率极高(行业普遍认为在80%以上)的生意,但仍有较高的审批门槛。

检测资质审批、集中采购利润空间,都将小企业拒之门外,即便如此,对于已进入者仍竞争激烈。

从市场份额和检测项目数量来看,行业内金域医学占据“大哥”地位。2020年中财报数据显示,金域医学诊断服务收入49.6亿元,是迪安诊断28.1亿元的1.7倍,而诊断业务,也是迪安诊断的发力重点业务之一。

图/2020年中财报对比

据全年财报数据显示,迪安诊断目前的盈利主要来自于诊断服务及渠道产品,分别占比47.72%、59.62%,其中诊断服务上,占营收总额同比增长62.31%。而金域医学的诊断服务占比极高,意味着它更专注于诊断服务,从而降低诊断服务成本提升利润空间。

2011年,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企业,市场给了迪安诊断较高的PE估值。而从目前来看,迪安诊断的PE估值一直持续下跌。金域医学上市不足三年,涨幅达700%以上,虽目前与高峰时有一段差距,但仍是迪安诊断的近三倍估值。

历史市盈率对比/来源:亿牛网

历史市盈率对比/亿牛网

其他“对手”也同样不可小觑。据达安基因财报显示,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53.41亿元,同比增长386.35%,是四大龙头企业中增速最快的;艾迪康也于今年1月份,“拥抱”手握1.6万亿的PE巨头凯雷,完成8800万美元优先股融资。

毋庸置疑,后疫情时代,医学检测行业风口依旧强劲,由于我国独立医学检验机构仍处在发展初期,直至目前第三方检测机构也仅占市场的2.07%。这也意味着,与美国等发达国家30%以上市场份额相比,该市场还有至少10倍的市场增长空间。

但迪安诊断的业务不局限于此,财报显示,今年报告期内的迪安诊断依托临床质谱和分子诊断两大技术平台,基于肿瘤、感染、慢病、妇幼四大学科,聚焦推动特检业务,重点关注To C第三业务曲线的发展。

一方面,发力电商平台模式,推出“晓飞检”线上to C居家检测品牌,通过自助取样、快速送检、专业检测、专家解读等项目,相继开发了HPV、肌肤基因检测等19个产品检测;另一方面,通过安吉余村“健康驿站”等模式,帮助两癌筛查等业务推进。

同时,其控股子公司浙江迪谱诊断于2020年10月完成A轮融资,专注医疗健康细分领域分子诊断设备、创新型检测试剂等相关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;今年1月,控股子公司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拟增资1.5亿元人民币引进高瓴、德福、松禾三家投资人,这也显示了凯莱谱上市的“野心”。目前,凯莱谱锚定以质谱为代表的精准医疗检测,这一国内仍处在早期、检测项目缺乏标准化的高端医疗产业。

可见,抢占to C市场是迪安诊断的必由之路。

迪安诊断董事长陈海斌也在《致股东的一封信》中公开表示:公司已明确新的五年战略目标,要完成从普检到特检,再到to C业务的三条成长曲线,将借助AI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,持续完善一体化生态业务。

随着疫情趋于稳定,核酸检测的“潮水”终将退去,面对沉稳且强势的“对手们”,迪安诊断似乎做好了准备。

 发现未来独角兽,项目BP发过来!

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,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,参加36氪浙江的“未来独角兽活动”,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:zhejiang@36kr.com,我们会及时回复。 

36氪浙江——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!

+1
0
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

参与评论
评论千万条,友善第一条
后参与讨论
提交评论0/1000

下一篇

嘉兴聚焦集成电路(芯片)、生命健康、新能源三大高能级产业。

2021-04-15

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
36氪
鲸准
氪空间

推送和解读前沿、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

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

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,项目融资率接近97%,领跑行业